卵巢腺纤维瘤(ovarian adenofibroma,OAF)和囊性腺纤维瘤(ovarian cystoadenofiroma,OCAF)是一组起源于卵巢表面上皮-间质肿瘤,病理上同属于腺纤维瘤,后者以囊性为主,术前易误诊为上皮来源肿瘤。目前,有OAF 临床、影像研究报道,但多为个案,数量较少,缺乏系统研究。本文将 OAF 与 OCAF 统称为 OAF,对 OAF临床及影像资料进行较系统回顾性分析,以提高诊断水平。
OAF 流行病学及临床表现
OAF 分为浆液性、黏液性、子宫内膜样、透明细胞型和混合型,性质分为良性、交界性及恶性3种。本组OAF 浆液性为 89.1%,黏液性为2.2%,子宫内膜样为 5.4%,混合型为 3.3%,良性为 97.8%,交界性为 2.2%,无透明细胞型和恶性病例。文献认为 OAF 发病率较低,可能与其上皮来源成分复杂有关,容易与其他上皮来源肿瘤混淆,而被误归类为囊腺瘤。本院 10 年诊断 OAF 92例,占住院患者 0.1‰,说明其并不少见,与文献观点相符。本组 OAF 绝经前患病率较高,且有生育史及孕妇高达 69.2%,推测可能与生育及月经相关,仍需大宗病例证实。OAF临床表现无特征性,主要包括腹痛或痛经、阴道不规则流血、腹胀,合并子宫或(和)卵巢病变时可出现月经异常。性激素和肿瘤指标异常率较低,合并子宫或卵巢病变时可升高,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常伴随有 1 种或多种子宫或(和)卵巢病变,以 1 种较常见,多为子宫肌瘤。
CT、MRI 表现及误诊分析
OAF 多表现为囊性或囊实性肿块,易误诊为囊肿、囊腺瘤或卵巢癌。CT 平扫可表现均匀等或低密度,亦可为混杂高密度,增强囊壁及实性部分可表现轻度强化,亦可为中度以上不均匀强化,无特异性。MRI强化特点与CT相似,亦无特异性。肿瘤纤维成分在MRI 平扫 T2WI 呈低信号即“黑色海绵征”,是囊实性 OAF 特征,表现为黑色低信号背景下多个小囊状高信号。本组13枚囊实性OAF,8枚瘤体有“黑色海绵征”,出现概率为61.5%,与文献基本相符;13 枚在 DWI
呈高信号(以囊性部分为主),出现概率为 65.0% ,与 T2WI“ 黑色海绵征 ”出现概率40.0%进行卡方检验,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瘤体 DWI 高信号可能对 OAF 有诊断价值,与文献基本相符。卵巢上皮来源病变如囊肿、成熟
畸胎瘤、囊腺瘤,DWI 均为等或低信号,卵巢癌DWI 呈高信号,但在 T2WI 上均无“黑色海绵征”。本组有CT/MRI资料的 26例OAF(31枚瘤体),术前误诊 26 枚,主要误诊为囊腺瘤、囊肿、畸胎瘤、浆膜下肌瘤、卵巢癌,与文献报道基本相符。误诊可能原因有:影像科医师对该病认识不够,临床表现无特异性,CT 表现易与囊肿、囊腺瘤等肿瘤混淆;而其 MRI 特异性征象“黑色海绵征”主要见于囊实性浆液性 OAF,如认识不足,易误诊为囊腺瘤、甚至卵巢癌。漏诊 5 枚,由于瘤体小,且伴有子宫或(和)卵巢病变,容易与伴发病变混淆。
综上所述,OAF 不少见,但缺乏典型临床表现,性激素和肿瘤指标异常率低,超过 1/3 病例可伴有子宫或(和)卵巢病变。CT 平扫、CT 及MRI增强亦无特征性表现,而 T2WI“黑色海绵征”和 DWI高信号可能有助诊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