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管膜下囊肿又称室管膜下假性囊肿,可单发或多发,双侧多见。研究报道室管膜下囊肿的发病率为0.5%~5.2%,且室管膜下囊肿患儿的智力及体格发育相对落后。一般通过头颅超声对室管膜下囊肿先天性发病原因进行分析,早期认为其形成原因是室管膜下出血及先天性感染,但也有研究认为这些并非室管膜下囊肿形成的主要原因。目前普遍认为是室管膜下未分化的生发基质细胞被危险因素的选择性损害所致。由于采用 MRI 对室管膜下囊肿的研究较少,且缺少产中及产后因素对室管膜下囊肿影响的分析。本研究回顾性分析室管膜下囊肿及正常新生儿资料,采用MRI及超声对新生儿室管膜下囊肿进行围生期病因学分析,并探讨其与影像分型之间的关系。
室管膜下囊肿的MRI表现为长T1长T2的水样信号,超声表现为室管膜下区的无回声环状囊腔。本研究中有25例体旁型,其中MRI显示体旁型包含凸向脑室内3例,凸向脑室外脑白质7例,多于前角型15例及后角型2例。
最初认为室管膜下囊肿是由于室管膜下出血囊变所致,但有研究发现室管膜下囊肿的尸体检查及病理检查并未见出血。本研究中10例MR磁敏感成像并未发现囊肿区的出血及含铁血黄素的沉积征象。此外,有研究认为室管膜下囊肿主要病因是孕期的病毒感染,如巨细胞病毒等。但Vander Weiden等对59例新生儿室管膜下囊肿的研究发现,仅1例患儿有先天性病毒感染史,因此认为先天性感染与新生儿发生室管膜下囊肿的关联性很小。
本研究发现缺氧缺血及感染因素是新生儿发生室管膜下囊肿的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P均<0.05),可能是由于缺氧缺血及感染导致对氧需求量很高的快速增殖分化状态的生发基质发生溶解坏死。此外,产前各种疾病,如羊水减少及污染、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前置胎盘、胎盘早剥、胎膜早破及阴道分娩,使胎儿一过性缺血缺氧,从而影响生发基质。随着胎龄增加,生发基质趋于成熟而消失,因此生发基质发生溶解坏死的可能性降低。
本研究中前角型缺氧缺血因素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体旁型(P=003)。Childs等认为在脑发育的进程中,生发基质会以从后向前的顺序逐渐消失(首先侧脑室后角,其次丘脑尾状核切迹,最后侧脑室前角)。由于侧脑室前角的生发基质存在时间最长,所以缺氧缺血在前角型的发生率高于体旁型。前角型及体旁型中感染因素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能因侧脑室体旁生发基质的细胞层最厚,对感染较敏感。
本研究的不足:样本量较小,有待开展多中心、大样本量的前瞻性纵向研究,以明确新生儿室管膜下囊肿的病因以及影像表现与病因间的关系。
综上所述,MRI及超声检查可以显示新生儿室管膜下囊肿的位置及数量;缺氧缺血及感染是新生儿室管膜下囊肿形成的诱发因素,且缺氧缺血在前角型室管膜下囊肿的发生率高于体旁型。
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