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分类
1、分类复杂
l 按发生时期分为哺乳期和非哺乳期乳腺炎
l 按疾病缓急分为急性和慢性乳腺炎
l 按病因分为感染性、非感染性和恶性炎症
l 按部位分为导管周围乳腺炎和小叶乳腺炎
2、非哺乳期乳腺炎根据病理类型分为四类:
a) 单纯性乳腺炎,即非特异性感染性乳腺炎;
b) 乳腺导管相关性炎性病变:
i. 乳腺导管扩张症:该病别名较多如浆细胞性乳腺炎、阻塞性乳腺炎、乳管炎、粉刺性乳腺炎等。
ii. 导管周围乳腺炎:
c) 肉芽肿性乳腺炎
i. 特异性肉芽肿性乳腺炎:包括乳腺结核、真菌感染和韦格氏肉芽肿性乳腺炎。
ii. 特发性肉芽肿性乳腺炎:以特发性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较多
d) 炎性脓肿
二、导管周围乳腺炎、浆细胞性乳腺炎、肉芽肿性小叶乳腺炎
这三类乳腺炎均属于非哺乳期、急慢性可并存、非感染性或可合并感染的乳腺炎,临床表现类似,均可表现为乳房肿块、脓肿,可形成窦道,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等特点。由于对该病的认识不足,治疗效果较差,易反复发作,临床过程呈现出“良性疾病、恶性行为”。三者较难鉴别,往往需结合组织病理学检查才能确诊,且病因不清,临床治疗上往往不加以区分,归为同一病因的疾病,临床治疗多采用皮质类固醇、免疫抑制药物、抗生素和局部治疗以及手术等。
1、导管周围乳腺炎
a) 定义:指发生在乳头乳晕复合体、大导管及其周围的炎症。
b) 临床表现:为伴有或不伴有局部肿块的乳晕周围炎症,也可伴有乳晕周围脓肿或局部瘘管,可有乳头排液和轻度的乳头凹陷。
2、乳腺导管扩张症(浆细胞性乳腺炎)
a) 定义:由 Haagensen于1956 年提出,该病前期主要表现为乳管扩张,后期发展为乳管周围出现以浆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时称其为浆细胞性乳腺炎,为非独立性疾病,是一种炎症过程。
b) 病理表现:病灶局部浸润大量浆细胞、淋巴细胞、吞噬脂肪的泡沫细胞等。
c) 临床表现:
早期:管内脱落细胞碎片及脂性物质的分泌物积聚,致乳头及乳晕周围末端导管扩张,一般临床无症状。
中期:扩张导管管壁破坏,致导管周围炎,间质及小叶破坏,形成囊实性包块。
晚期:则由于脂肪坏死液化及化脓性肉芽肿而形成囊性或囊实性包块,可有难愈合性窦道形成。临床出现乳头内陷及桔皮样改变;若脂肪坏死液化或合并细菌感染则形成脓肿,若脓肿破溃则形成窦道或溃疡口。
d) 超声表现可归纳为五种类型:
导管扩张型(注意与导管内乳头状瘤鉴别)
实性低回声肿块型(注意与乳腺癌鉴别)
囊实混合型(注意与急性乳腺炎鉴别)*
囊肿型
脓肿型(注意与急性细菌性乳腺炎鉴别)*
e) 鉴别诊断:急性炎症、 结核、导管内乳头状瘤和乳腺癌


浆细胞性乳腺炎囊实性混合型超声表现:为形态不规则的低回声区或混合性回声,病灶位置表浅,常突破皮下脂肪层达到皮肤,可有小的囊腔形成,也可出现粗大钙化。


浆细胞性乳腺脓肿形成期,囊腔形成,脓腔内无血流信号,急性期血流信号增多,慢性期结节可及血流信号或稍增多,阻力指数小于0.7
注:导管周围乳腺炎、浆细胞性乳腺炎在临床上常难以鉴别,而治疗相同 ,故而目前也常将两者合称为乳管扩张/导管周围炎 (MDE/PDM )
3、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
a) 定义:Kessler 等于 1972 年提出 ,是以乳房局部出现红斑、肿块可伴有水肿、 窦道、瘢痕形成等为特征的一种慢性炎症。
b) 病理表现:局限于乳腺小叶的肉芽肿性非干酪样坏死病变。
c) 临床表现:多为乳房肿块或脓肿,病变常以乳腺小叶为中心,多灶分布,外上象限多见,伴或不伴有疼痛,全身症状较轻。
d) 超声表现:主要为形态不规则、边界模糊的不均匀管状结构样低回声区。
e) 鉴别诊断:乳腺癌。


肉芽肿性小叶炎混合性回声型:病灶局限时呈低回声为主的混合性回声结节,形态不规则,结节内可见囊状无回声。

片状低回声型:乳腺周围组织增厚,腺体内可及片状低回声,散在分布的小囊状或管状极低回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