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NEC) 是临床较为常见的消化系统急症,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中,该病发生率高达 1% ~ 5% ,而极低体质量新生儿发生率可高达32% 以上。NEC 的发生率和病死率都较高,对早产儿健康影响较为严重。NEC早期诊断与预后具有很强的相关性,腹部X线检查为 NEC 临床诊断的重要依据,在新生儿NEC 早期发现及预后评估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危重新生儿消化道疾病,该症在早产儿、低体质量儿中发病率极高,对患儿的健康状况产生显著影响。NEC 为获得性急腹症,发病时间早( 一般为出生后数小时到 2 周内) 、病程进展快,死亡率高,绝大多数学者认为,NEC 早期发现及治疗预后良好,而重症者通常采取手术治疗,治疗难度显著加大,治疗费用昂贵,预后比较差。目前,NEC病因尚未完全明了,但科学研究证明胎龄情况( 早产) 、免疫功能异常、喂养方式、
致病菌感染、炎症反应等与该病呈现显著相关性。目前普遍认为发病因素为: ① 早期肠道供血量不足。从理论上讲,任何影响肠道血液流通的因素都有引发NEC 发病可能。其机制是由于机体缺氧而为了保障心、脑等重要器官血液供应,机体代偿反应调节全身血液重新分配,肠道黏膜血液供应减少,进而导致局部肠管痉挛,肠系膜血管强烈收缩使肠蠕动异常,肠道扩张受限。主要发病原因有新生儿窒息、休克、肺透明膜病、低血压等。② 致病菌感染。大肠杆菌,梭状芽胞杆菌等在患儿消化道内过度繁殖,因新生儿免疫功能低下造成肠黏膜损伤或感染性休克。肠壁积气是由肠道产气菌进行肠黏膜或黏膜下肌层引发。③喂养方式。高渗乳汁喂养损伤肠黏膜。临床上,NEC 患儿常表现出腹胀、腹泻、呕吐、拒奶、血便或带血大便症状。NEC 早期与典型期通常采用保守治疗,早发现治疗效果显著,出现膈下游离气体则须立即采取手术治疗。
X 线具有图像清晰、操作简单、省时高效、经济性好等优点,在 NEC 诊断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一旦出现不明原因的持续腹胀、腹泻、呕吐、便血者,本院均按照 NEC 疑似病例进行检查并及时摄腹部 X 线片。若平片中肠道呈管状扩张,肠壁增厚 > 3 mm,侧卧位片,肠腔出现液气平面等动力性肠梗阻 X 线征象,即症状表征为 NEC 早期,此时治疗可显著遏制病情发展,为保守治疗争取有利时机,患儿症状一般都可以显著改善。若 X 线平片显示肠壁积气,呈现串珠样或环状或条带状透亮影、结肠壁或胃壁可见积气、门静脉积气等征象,则可确诊为 NEC 病例。肠壁囊样积气与门静脉积气、肠穿孔已提示本病出现预后不良征象,需立刻进行手术治疗。X 片早期征象鉴别需与以下疾病征象区分:
① 机械性小肠梗阻,X 线征象无肠间隙增宽表现,肠壁积气现象。② 先天性巨结肠症。腹部 X 线平片为机械性肠梗阻征象,多呈现低位肠梗阻,临床出现腹胀、排便困难现象,无血便与大便隐血阳性。便血和大便隐血阳性是肠黏膜受损的直接表现,属于 NEC 特征之一。③胎粪性腹膜炎。较易观察到串珠样肠壁积气影,但该症早期伴有腹腔集液。王忠等总结分析了 35 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 X 线征象,结果显示 35 例 NEC 患儿均出现肠道动力性改变,肠壁积气 21 例,肝门静脉积影 5 例,肠穿孔气腹 7 例,提示 NEC 早期 X线征象特异性不明显,主要为肠管动力性改变。本研究中,NEC 早期检出病例 X 线均表现肠动力异常,出现肠管扩张肠壁增厚等征象,但因许多NEC 早期肠道内气体变化轻微,无法清晰显示肠梗阻具体部位,导致漏诊。邹全等比较了84 例 NEC 患儿超声与 X 线检查结果,发现疑似组腹部超声发现肠壁积气及门静脉积气的比例显著高于 X 线平片,具有更高的检出率。本研究135 例 X 线表现为早期 107 例,检出数低于 US115 例; X 线漏诊数、误诊数多于 US; US 检出正确率显著高于 X 线( P < 0. 05) ,2 组检查方法具有较为接近的诊断效果。但从影像特点方面看,超声检查可动态显示出肠壁蠕动,肠壁厚度、肠壁回声变化,显示更丰富的影像信息,可准确判断肠梗阻的发生,并可显著区分其他原因导致的腹胀症状,大大提高了检出率。由于 X 线操作简便,节约时间,价格低廉,放射科医生临床经验更丰富等原因,X 线仍然是 NEC 早期检查的重要手段; 超声检查由于探头灵敏度不高,图像模糊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尚未得到广泛认可。目前,X 片与 US 检查结合临床症状综合判断是NEC 确诊的重要检查方法,未来随着探头灵敏度的提高,US 在 NEC 早期诊断方面应用前景将会更为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