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RCH是美国免疫学家Andre Nahmia 于1971 年提出的特定的围产期感染病原学概念这组病原体妊娠期感染对母体影响不大,但可发生宫内传播,导致出生缺陷。孕前TORCH筛查可以及时发现急性感染,确定安全妊娠时间,避免在急性感染和活动性感染时受孕。为了有效贯彻落实优生优育政策,在孕前进行TORCH检查是一个重要的项目。
什么是TORCH?如何进行TORCH筛查?TORCH筛查有什么意义呢?我们将结合发育医学电子杂志发布的孕前TORCH筛查专家共识以及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发布的TORCH孕前咨询及产前诊断和处理要点,和大家一起分享TORCH筛查及其相关内容!
TORCH相关内容
1
定义
TORCH 是弓形体(TOX)、风疹病毒(RV)、巨细胞病毒(CMV)、单纯疱疹病毒(HSV)及其他病原体如梅毒螺旋体(T19)、带状疱疹病毒(VZV)、微小病毒 B19(HPV B19)等英文名称首字母缩写组合而成。

2
传播途径
该病原微生物可以通过胎盘垂直传播,引起宫内感染,造成早产、流产、死胎或胎儿畸形;通过产道感染新生儿,造成新生儿多系统、多脏器损伤和智力障碍等。
3
危害
母亲在妊娠期间发生 TORCH 感染可能导致胎儿流产和出生缺陷,尤以孕早期 TORCH 感染对胎儿的影响最大。
血清学筛查
1
筛查对象
TORCH(包括CMV、TOX、RV、HSV)
血清学筛查
主要针对下列高危孕妇:
(1)有孕期发热和(或)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2)有感染患者密切接触史。
(3)有孕前或孕期宠物接触史。
(4)夫妻双方或一方有生殖器等皮肤疹或疱疹史等。
(5)超声检查发现胎儿生长受限等异常。
微小病毒B19血清学筛查
传染性红斑患者或有微小病毒B19感染者接触史、不明原因发热、关节痛症状等。
2
筛查方法及难点
近年的国内外指南均强调,血清学筛查应定量检测病原体特异性抗体IgG和IgM水平,不可仅检测IgM水平,应采用动态定量分析技术。


3
筛查判断标准
间隔24周采集双份血清进行检查,观察抗体水平变化幅度,有助于判别某些感染类型:
(1)有特定病原体感染史或IgG阳性、IgM阴性,判断为既往感染。
(2)第1次检查IgG阴性,出现感染症状后,第2次检查IgG阳转,可判断初次感染或原发性感染。
(3)第1次检查IgG阳性,出现感染症状后,第2次检查IgG水平升高4倍以上,无论IgM结果如何,均可诊断为复发感染或再感染。
(4)第1次检查IgM阳性,第2次检查IgG及IgM水平变化幅度不大,可判断为假阳性,若很久以前有感染史则判断为IgM长期携带。
4
筛查后管理解读


表2 孕前TORCH筛查的结果解释
产前诊断
1
病原学诊断
妊娠期急性感染妇女(原发性感染)建议在孕中期采集羊水,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病原体核酸,诊断是否发生宫内感染或胎儿感染。

表1 孕前TORCH 筛查IgG结果的临床意义
CMV宫内感染儿症状分布
无症状
无明显症状,且听力正常。
仅出现感音性神经性耳聋
无明显症状,仅存在感音神经性耳聋(≥21分贝)。
轻度症状
仅出现12个孤立、暂时、轻微的症状,如肝脏轻度增大、血小板轻度减少、转氨酶轻度升高等。
中-重度症状
(1)出现多个临床表现,如血小板减少、皮肤黏膜淤点(斑)、肝脾增大、胎儿生长受限、转氨酶或胆红素升高等。
(2)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症状,如小头畸形、脑室增大、颅内钙化、脑室周围异常回声、皮层或小脑发育畸形、脑脊液异常、脉络膜视网膜炎、感音性神经性耳聋、脑脊液检出病毒核酸等。
药物治疗
CMV
中-重度症状的感染儿,出生后1个月内开始口服缬更昔洛韦,每次16mg/kg,每日2次,连续用药不超过6个月。由于治疗效果不确定,不推荐妊娠期使用抗病毒药物预防或减轻宫内感染,也不推荐妊娠期或出生后使用高效价免疫球蛋白预防或治疗先天感染。
RV
不推荐妊娠期抗病毒治疗。
HSV
有前驱症状或急性感染孕妇,孕36周时口服阿昔洛韦,每次400mg,每日3次,也可使用伐昔洛韦。
TOX
急性感染孕妇口服乙酰螺旋霉素,每次1g,每8h1次,连续服用710d。如羊水TOX DNA阳性,胎儿超声无异常发现,可联合应用磺胺嘧啶、乙胺嘧啶和甲酰四氢叶酸。感染儿出生后,建议联合应用磺胺嘧啶、乙胺嘧啶和甲酰四氢叶酸治疗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