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颗粒细胞瘤( ovarian granulose cell tumor,OGCT) 属于卵巢性索间质类肿瘤,约占卵巢肿瘤的2%~3% ,其中颗粒细胞瘤占全部性索间质肿瘤的69. 6% ,是一种少见的低度恶性的卵巢肿瘤,其肿瘤内成分包括卵巢性索的颗粒细胞及间质组织,25%~30%的患者切除肿瘤后3年内可复发。
卵巢颗粒细胞瘤临床表现
卵巢颗粒细胞瘤占卵巢肿瘤的 1% ~ 2%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的女性,其最大的临床特点是能分泌性激素,包括大量的雌激素和少量孕激素、雄性激素,为功能性肿瘤,故临床上表现为血中雌激素异常增高所致女性化症候群,包括阴道不规则流血、月经紊乱、绝经延迟、子宫内膜过度增生等。本组 15例患者中有 3 例出现月经紊乱、绝经后阴道流血等
症状,2 例合并子宫内膜增生,1 例合并子宫肌瘤,卵巢颗粒细胞瘤 发生于性索向上皮分化阶段,故患者常有血清 CA125 升高,本组病例中 6 例伴有 CA125 升高,其中1 例明显升高,达702. 5。因此,诊断卵巢颗粒细胞瘤时,应注意子宫内膜、子宫肌层、月经及雌激素水平及CA125 的改变,这些显著的临床特征亦有助于诊断。腹痛、腹胀为卵巢颗粒细胞瘤的另一临床表现,本组15 例卵巢颗粒细胞瘤患者中 3 例因腹痛入院,后病理证实这 3 例患者肿瘤及输卵管蒂有 180 ~ 720 扭转不等,其中有 2 例见病灶内出血,1 例合并有腹腔内积血,故推测急性腹痛症状多为病灶扭转或出血所致。而腹胀多为病灶增大压迫周围器官所致。部分颗粒细胞瘤患者可无典型临床症状,本组患者中4 例无明显临床表现,仅因体检发现腹部包块入院。卵巢颗粒细胞瘤分为成人型及幼年型,成人型约占95%,本组病例成人型 13 例,幼儿型1例,成人与幼儿混合型 1 例,与报道相仿。
卵巢颗粒细胞瘤的 CT 表现
卵巢颗粒细胞瘤多为单发病灶,肿瘤大小不一,可呈较规则类圆形或明显不规则分叶状肿块,可为实性或囊实性,以后者居多。而本组颗粒细胞瘤实性肿块 4 例,呈囊实性肿块者约 73. 3% ( 11 /15) 。本组 11 例囊实性颗粒细胞瘤中囊性成分多少不等,其中 3 例呈以实性为主伴裂隙状或不规则片状囊变区的囊实性肿块,8 例呈以囊性为主的囊实性肿块,囊与囊间有分隔,分隔厚薄及形态不一。刘波等认为实性肿块内伴多发呈簇状分布的小囊性灶为卵巢颗粒细胞瘤的典型征象,但本组仅 3 例( 27. 2% )内见呈簇状分布的多发小囊性灶,余囊实性肿块内囊性部分的大小、形态及分布均不规则。故实性肿块内伴多发簇状分布小囊性灶的颗粒细胞瘤具有一定的 CT 表现特征。由于卵巢颗粒细胞瘤内部本身缺乏丰富的血管,其实质部分主要为纤维组织组成,因此增强扫描后仅表现为轻至中度强化改变。本组 15 例颗粒细胞瘤均符合本表现。由于卵巢颗粒细胞瘤 能够产生性激素,导致子宫内膜增厚、可合并子宫肌瘤,本组有2 例合并子宫内膜增厚,1 例合并子宫肌瘤。鉴于卵巢颗粒细胞瘤特有的分泌激素的特征,CT 诊断卵巢颗粒细胞瘤时应该观察有无伴发子宫增大、内膜增厚等征象。

卵巢颗粒细胞瘤鉴别诊断
多房囊实性卵巢颗粒细胞瘤与囊腺癌: 表现为以囊性为主不规则囊实性肿块的卵巢颗粒细胞瘤与卵巢囊腺癌鉴别较困难。卵巢囊腺癌的形态倾向更不规则,边界模糊,双侧发病多见。多房常见,而且各房的密度常不一致; 囊壁及囊内间隔厚薄更不均,常有壁结节,增强后实性肿块和壁结节明显强化; 可见腹膜假性黏液瘤,黏液性囊腺癌破入腹腔后形成胶冻状、密度高于水的均质肿块,可对肝脾等腹腔脏器表面产生波浪状压迹; 常有钙化。卵巢囊腺癌一般无雌激素增高的临床表现,且多伴有盆腔积液、大网膜及肠系膜转移,有助于与颗粒细胞瘤鉴别。
实性成分为主的卵巢颗粒细胞瘤与卵泡膜瘤: 卵泡膜瘤与颗粒细胞瘤同为卵巢性索间质肿瘤,都为功能性肿瘤,都可合并激素水平增高,子宫体积增大、饱满,子宫内 膜 增 厚、子宫肌瘤等表现。但 两者 CT 及MRI 表现不同。卵泡膜细胞瘤常为实性,囊变坏死少见,肿瘤实性成分密度低,常等于或低于肌肉为另一特征,边缘光整或浅分叶状,由于肿瘤缺乏动脉血管,增强后仅轻度强化; 故强化程度较颗粒细胞瘤稍低; 子宫内膜增生或癌变较颗粒细胞瘤少见,但CA125 升高、盆腔和胸腔积液发生率明显高于颗粒细胞瘤。实性成分为主的卵巢颗粒细胞瘤与小肠系膜来源间质瘤 实性成分为主的卵巢颗粒细胞瘤与颗粒细胞瘤形态接近,CT 检查可发现间质瘤在增强扫描时比卵巢颗粒细胞瘤强化明显,且可发现其供血动脉。小肠间质瘤是具有恶性分化潜能的肿瘤,可发生腹腔脏器转移;而卵巢颗粒细胞瘤多为卵巢动脉供血,强化不明显,很少发生转移。
总之,卵巢颗粒细胞瘤多表现为附件区单发类圆形或分叶状肿块,边界清晰,其内以囊实性混杂成分居多,增强扫描后多呈轻度强化改变,并合并腹水。临床表现多为腹痛、腹胀或不规则阴道流血或雌激素水平增高等表现,故将 CT 表现结合临床症状及相关实验室检查,可以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