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床中,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病症(necrotizingenterocolitis,NEC)是新生儿较为多发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该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腹胀、血便以及呕吐,病情症状比较严重的患儿则会引发休克症状,是新生儿需要立即行手术治疗的常见疾病。随着近些年来临床中低体质量儿的出生存活率逐步增加,NEC的病发率也呈现上升趋势,由此对于该病症早期确诊行积极治疗,对预防病症恶化降低病死率有重要意义。针对早期的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通常采用治疗效果比较明显的内科治疗。但是对于重症监护室中的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则需要行NEC手术介入治疗。
随着我国当前临床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新生儿重症监护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和研发,低出生体质量儿及早产儿的出生率也逐渐呈现上升趋势,同时存活率也在加以提升,导致NEC的病发率同样不断呈上升趋势。新生儿NEC在NICU的发生率在1%-5%之间,存在较高的病死率。现阶段我国的病死率据有关统计,在16%-50%之间。据有关研究资料表明,体质量在1500g以下的低体质量患儿病发率高达6%-10%,病死率达到发病率的一半。新生儿NEC患儿通过早期确诊及时内科保守治疗,可以取得显著疗效。但是NEC病程在NECⅡ期或者更严重的患儿,则需要行手术介入治疗。据有关调查研究结果表明,31%-59%的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病症都需要行手术治疗。
在本次研究过程中通过借助回顾性病理分析法,将患儿行手术治疗的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严重度,对比分析两组患儿的临床研究因素,展开对手术介入治疗中的高危因素及预后因素。发现两组患者的RSD发生率、CRP、PLT水平、X线表现气腹和固定肠绊、肠鸣音的消失比例及血培养阳性均存在显著差异。因此,PLT的下降及CRP的上升,均为NEC手术治疗的高危因素,表示了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严重度。也有相关研究结果表明,CRP的异常上升表示了并发症的发生。LPT下降则作为NRC的分度评定指标之一,需要对患儿行X线检查,是对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病症诊断的广泛使用、操作最简单且极其方便的影像学诊断工具。是在实验组患儿中包括19例治愈、7例患儿死亡、3例患儿术中放弃治疗以及1例术后死亡。经分析预后因素发现,治愈患儿的循环衰竭率以及小肠结肠多处穿孔率相较死亡患儿明显较低。门静脉积气也同样作为NEC的危险因素之一,但是并不能将其作为预后因素指征。门静脉积气并不会对新生儿NEC的死亡率有所增加,但是同样会对患儿的疾病治疗预后造成影响。
在NEC手术治疗方式选择方面,需要根据患儿的自身肠管具体坏死度以及相应的坏死范围加以决定。如果患儿的肠管病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坏死穿孔情况,同时合并腹腔感染程度较轻的情况,可以对患儿行肠穿孔修补术以及坏死肠管切除治疗。患儿一旦出现严重病变则无法行修补及肠切除术,可在内科治疗的基础之上找第二次手术时机。随着NICU的监护技术不断提升,早产儿尤其是低体质量儿的存活率逐步提高,但是随之NEC的病死率也随之增加,并且NEC病情一旦病发,就会整体病发进展相对较快,且治疗预后相对较差,部分情况下更加需要借助手术介入加以治疗。
综上所述,通过对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行NEC手术介入治疗存在多方面的高危因素,患者在术后的治疗预后密切相关于肠道的病变情况及循环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