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会出现一些口腔不良习惯,如吃手指、吸吮嘴唇等。下面就是来自朋友圈的求助:

对这个问题,要根据儿童的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应对方法。
【1】婴幼儿(小于三岁)的吸吮习惯:正确认识但不要忽视
吸吮手指在一定年龄段属于正常生理现象,也就是说在婴儿期(3、4个月大)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发生率在90%左右。孩子通过这种方式来探索世界,因为这时孩子还无法把自己身体和外界区分开来。随着年龄增长,这种行为逐渐消失,一般可以允许延续到3岁。所以,经常会有热心人开导:不要担心,孩子会慢慢长好的。吮吸习惯是婴幼儿生理和心理需求(即活动的需要)。在1~2岁后,这种习惯将逐步消失。
婴幼儿(小于三岁)的吸吮习惯是心理发育的外在表现。世界著名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把婴儿出生后的第一年称为“口腔期”,并认为吃手、吮吸下唇这种行为是婴儿学习的特殊行为。婴儿触摸和舔东西的时候,可以体会到冷、热、硬、软等不同的感觉及不同的味道。这种感觉刺激不断被大脑记忆,婴儿从经验中认识了真实的物体。这种经验积累得越多,日后孩子的感觉越敏感。基于这种认识,父母真的没有必要阻止孩子的这种探究行为。
也有人认为这种吸吮嘴唇在儿童萌牙期常见,跟牙齿萌出期间口腔的变化有关,属于生理的反应,可以通过给予磨牙棒等分散注意力的方法给予改善。
所以,宝宝在特定的时期喜欢吸吮下唇、吃手既然是正常的发展规律,妈妈们完全没有必要去制止,但是并不代表可以完全忽视。要理智地对待孩子的这种行为。如果孩子吮吸下唇时,父母可以采取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另外要多接触孩子,多给予关爱,切勿大声呼叫,吓坏孩子。在孩子吸下嘴唇的时候,可以给他们吃一些磨牙棒或者小点心、水果片,这样就能够慢慢的改掉。
这个时期,安抚奶嘴的问题值得考虑。有人这样认为:安抚奶嘴至少比吸吮手指/下唇强,原因有两个:首先,用安抚奶嘴造成的牙齿发育问题少于一直吸吮手指/下唇;其次,家长控制宝宝吸安抚奶嘴相对容易,不允许就把安抚奶嘴拿掉,而控制吸手指/下唇就困难多了。
安抚奶嘴的安全性问题在此就不赘述,是否使用还是要咨询发育儿科医师。
【2】学龄前儿童(3岁以上)的不良吸吮习惯要及时矫正
如果孩子3岁以后还在吸吮下唇或者手指,这就属于不良行为习惯了,需要家长加以干预,这时候就要寻求儿童口腔医师的帮助。
若吮吸习惯不能终止而延续到3岁以后仍持续存在甚至加重,或已影响到牙齿萌出和口颌发育而造成错颌畸形,则属于不良行为。研究发现,一般女孩在3岁左右,男孩在4岁左右是口腔不良习惯的好发年龄,之后,其发生率有下降趋势。
不良吮吸习惯的形成原因
多数学者的调查研究表明,母乳喂养与吮吸习惯的发生具有极高的相关性。母乳喂养超过半年的儿童,其吮吸习惯的发生率将大大降低。母乳喂养不仅可以提供给婴儿充足的养分,还可以对其颌骨的发育产生一种功能矫形力,在婴儿快速生长发育期起到积极的作用,而缺乏母乳喂养或母乳喂养时间不足的婴儿,则易于形成吮吸习惯,这将会对婴儿的颌骨发育和气道的形成造成不利的影响。
另外,现代生活节奏加快。父母忽视对孩子的情感沟通和理解,也会造成儿童不良习惯的持续。尤其是当孩子不快、寂寞、疲劳、厌倦时,为了得到安慰和满足,多数儿童形成吮手指、咬手指(甲)、吮奶瓶(嘴)、咬各种物品等不良习惯,以代替母亲对孩子的爱抚和孩子对母亲的依赖。
不良吮吸习惯的危害

嘴唇肿胀、口周朱砂边、错颌。
不良吮吸习惯的防治
通常,家长为了纠正孩子的不良习惯而采取说教、责骂、甚至殴打等手段,但这只能导致亲子关系的恶化。
口腔不良习惯的处理原则
首先分析病因,说服教育,讲明危害,以求患儿及家长的充分合作,力争主动纠正口腔不良习惯。不能自行纠正者应尽早采用矫治器,破除不良习惯,以促进牙、颌、面软硬组织的正常生长发育。
防治方法
关心爱护儿童,消除他们心理上的不安和孤独感。引导他们对各种游戏活动的兴趣,使之不养成吮吸习惯。如果已养成了吮吸习惯,则应采取必要措施。
(1)惩罚性措施:在儿童的手指和嘴唇上涂上异味无毒食品或药物,或戴用肘部绷带、橡皮指套、手套,或指笼使之不吮唇,或不将手指放入口中。
(2)奖励性措施;对儿童说服教育。劝其自行纠正。视其改正情况而给予玩具、书籍等奖励。
(3)戴用矫治器:以3岁半到4岁半戴用破除习惯矫治器为宜。首选活动矫治器,若孩子拒绝使用活动矫治器,或者在睡觉时取下活动矫治器,又重新开始吮手指或者嘴唇,则应改固定矫治器。戴矫治器后每3周复诊一次,一般戴用4~6个月后可破除习惯,再戴3个月以防止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