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性汗出与病理性汗出
中医认为
小儿由于形气未充,腠理疏薄,加之生机旺盛、清阳发越,故较成人容易出汗,尤以头额汗出较多,或入睡时阴阳气交,津液发越而略有微汗,是为正常现象。《幼科发挥·诸汗》:“汗者心之液也。头汗不必治。小儿纯阳之体,头者诸阳之会,心属火,头汗者,炎上之象也,故头汗者,乃清阳发越之象,不必治也。”若天气炎热,室温过高,穿衣盖被过多,快速进热食,或食辛辣之物,或剧烈运动,恐惧惊吓等,都可导致出汗,这是由于外界因素所致多汗,也不属于病态。小儿通过适量出汗可疏通腠理,抗御外邪,调整气血,维持体内阴阳平衡。
若小儿动则汗出,或夜间头颈、躯干部汗出如洗,湿透衣服,甚则大汗淋漓者,此为病理性汗出。中医将其分为自汗和盗汗。睡中出汗,醒时汗止,称为盗汗;不分寤寐,无故汗出者,称为自汗。盗汗多属于阴虚,自汗多为气虚、阳虚。但不论盗汗、自汗,又各有阴阳之见证。临床上将其分为:肺卫不固证,多汗以头颈胸部为主;营卫失调证,多汗而抚之不温;气阴亏虚证,汗出遍身而伴虚热征象;湿热迫蒸,则汗出肤热。小儿汗证往往自汗、盗汗并见。
西医认为
婴幼儿体内含水量很多,尤其是婴儿体内的水分达到全身的85%,加之体表毛细血管丰富,皮肤薄嫩,自然排汗多。且婴幼儿生长发育旺盛,体内新陈代谢较快,平时活动量大,植物神经调节功能尚不健全,活动时容易出汗。倘若小儿入睡前活动过度,机体产热增加,或在进食不久,胃肠蠕动增加,汗腺分泌也随之增加。此为正常状态,尤其是入睡后2小时内。
佝偻病是导致宝宝多汗最常见的病理原因,(主要发生于3个月至2岁的宝宝)。此外,活动性肺结核、甲亢、低血糖、肿瘤等均可引起多汗,且大多有伴随症状。家长需引起重视,及时到医院就诊。
预防
● 进行适当的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增强小儿体质,注意合理的喂养。
● 注意病后调理,避免直接吹冷风。
● 做好预防接种工作,积极治疗各种急慢性疾病。
● 积极预防感冒,一旦感冒,要在医师的指导下用药,避免发汗太过。
调护
● 注意个人卫生,勤换衣被,保持皮肤清洁和干燥,拭汗用柔软干毛巾或纱布擦干,勿用湿冷毛巾,以免受凉。
● 汗出过多致津伤气耗者,应补充水分及容易消化而营养丰富的食物。多饮开水,合理喂养,少食辛辣、煎炸、炙煿、肥腻之品,慎用或忌用辛散之物。
● 室内温度、湿度要调节适宜。
● 多汗者活动时适当解开衣服,内衣内铺垫好吸汗毛巾,活动结束后抽出吸汗毛巾,确保内衣不湿,以免汗出受凉。
● 入睡后最初2小时,小儿内衣内亦应垫好吸汗毛巾并及时更换1-2次,汗出停止后要及时抽出。入睡后上半夜被子适量薄一些,后半夜及时加厚,以免受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