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分叶状肿瘤是少见的纤维上皮病变,它是双向分化的纤维上皮性肿瘤,是一种临界性低度恶性的肿瘤。由于组织学表现多样,且与临床过程无规律性关系,生物学行为难以预测,故对该病的命名繁多,1981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和2003年对乳腺疾病进行统一分类时,将它命名为分叶状肿瘤。转移主要发生在恶性和交界性,但是良性者转移也见有报道。转移主要是经血行转移,腋淋巴结转移甚少见。所以其临床处理原则与纤维腺瘤不同,必须保持1cm以上的正常腺体组织边缘,防止复发。本组病例均未发生转移。分叶状肿瘤的组织学特征为双侧上皮细胞呈裂隙状排列,周围为过度生长的细胞间叶成分,形成典型的叶状结构。
乳腺分叶状肿瘤好发于中年妇女,发病年龄为40~60岁,起病较隐匿,患者一般在无意中发现乳房内肿块,大多以乳房无痛性肿块就诊,病程起始较长,有短期迅速增大病史。触诊肿块质坚韧,边界清晰,活动度尚好,无皮肤、乳头凹陷征象,类似于良性肿瘤,本组病例中1例有乳头少量溢液,色黄。肿块大小不一,本组病例中,最小的1.3cm,最大的达12cm。
分叶状肿瘤钼靶表现缺乏特异性,不能作为确定诊断的唯一指标,但对其仍作为术前诊断与鉴别诊断的重要手段。X线表现以肿块多见,形态呈分叶状、圆形、类圆形居多,少见有结构扭曲表现,边界一般较清晰,周围见“晕环”围绕,少数病例边缘可模糊。肿块密度较均匀,与等量的腺体比较密度稍高,也有等密度者,肿块外上象限多见,其次为外下、内上、内下及上方。伴发钙化者较少见。分叶状肿瘤很少侵犯腋下淋巴结,分叶状肿瘤的MR表现报道较少,其具有多参数多方位成像及软组织分辨率极高的特点,对乳腺病变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Kinoshita等总结了8例良性分叶状肿瘤的MRI表现,形态学表现为分叶状或类圆形肿块,边界清楚。T1WI为不均匀低信号,T2WI多为等或不均匀高信号,动态增强后肿瘤表现快速强化特点,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类型为平台及渐增型。
分叶状肿瘤需与纤维腺瘤、黏液腺癌、髓样癌及淋巴瘤鉴别。
(1)分叶状肿瘤肿块较小时与纤维腺瘤难以区别,但后者发病年龄较轻,肿块较小,且以单发较多,形态多为椭圆形,且常伴有“爆米花样”粗钙化,为其特征性表现,分叶状肿瘤一般较大,多数呈分叶状,且临床有短期增大史,可鉴别。
(2)黏液腺癌,黏液腺癌因其自身病理学特点,在影像学表现上有一定特殊性。MRI平扫T2WI病变呈明显高信号,DWI上也呈较高信号,但ADC值不减低,且稍高于正常腺体的ADC值。
(3)髓样癌,发病年龄较小,X线上表现为边界清晰的良性征象,在短期内形成较大肿块,与分叶状肿瘤、纤维腺瘤常常难以鉴别,但是髓样癌无包膜,在显微镜下可进行鉴别。
总之,对于中年妇女,发现乳内无痛性肿块且短期内迅速增大者,X线钼靶表现分叶状或类圆形高、等密度肿块,边缘光滑,不伴钙化及腋下淋巴结肿大者,均应想到分叶状肿瘤的可能。对于分叶状肿瘤术后患者,若出现同侧或对侧乳腺结构扭曲,则不应单纯认为是术后改变,也应引起重视,必要时可行MR进一步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