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卵巢子宫内膜样腺癌(ovarianendometrioidcarcinoma,OEC)是卵巢癌的常见亚型之一,因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表现近似于子宫内膜样腺癌而得名,患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术前诊断较困难。MRI因高软组织分辨率广泛应用于盆腔疾病的诊断,但目前关于OECMRI表现的文献报道依然较少。
双原发癌的诊断采用Scully等提出的标准,并分别对双原发癌患者的卵巢癌及子宫内膜癌进行术后临床分期,卵巢癌分期采用2014年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提出的卵巢癌分期标准,子宫内膜癌分期采用2014年FIGO提出的子宫内膜癌分期标准。
原发卵巢子宫内膜样腺癌的发病机制主要有两种观点,传统观点认为原发卵巢子宫内膜样腺癌由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恶变而来,并且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交界性内膜样腺纤维瘤以及复杂的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为癌前病变。新的观点认为原发卵巢子宫内膜样腺癌主要为卵巢上皮向子宫内膜样腺癌化生,因为病理组织学检查发现原发卵巢子宫内膜样腺癌常混有一种或多种其他癌组织成分,而由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恶变为癌的病例则罕有这些成分。
虽然双原发癌的发病率较低,但9%~42%的原发卵巢子宫内膜样腺癌伴有子宫内膜癌,并且同存于卵巢与子宫的内膜样腺癌多为独立发展,少数为转移灶。但子宫内膜癌细胞分化差、浸润范围大,易转移至卵巢,Ulbright等提出符合以下标准中两项可考虑卵巢癌为转移灶🙁1)卵巢相对较小,直径<5cm;(2)双侧卵巢同时受累,卵巢多呈结节状生长;(3)子宫深肌层浸润;(4)血管浸润;(5)输卵管受累。

原发卵巢子宫内膜样腺癌实性成分在T1WI上主要表现为等信号,在抑脂T2WI上主要呈稍高信号,增强后,27个卵巢病灶的实性部分强化程度均低于子宫肌层,呈不均匀轻度强化,可能与病理上实性成分中含有纤维组织、间质水肿以及坏死组织有关。原发卵巢子宫内膜样腺癌为中度恶性,有一定侵袭性,易侵犯邻近组织或发生盆腔种植转移]。本组17例在MRI上显示转移征象,可于子宫、直肠或乙状结肠、肠系膜、大网膜等表面发现大小不等、强化较均匀的结节或菜花样肿块。当肿瘤破裂时,肿瘤细胞或组织碎片脱落、广泛种植于盆腔。DWI能反映水分子扩散情况,恶性肿瘤细胞分化差,细胞体积大、排列密集,细胞外间隙小,水分子扩散受限,从而在DWI上表现为高信号。但原发卵巢子宫内膜样腺癌多为囊实性肿块,囊液、血凝块及破碎组织等在DWI上也可表现为高信号,从而掩盖实性成分,还需引入更多指标分析。研究表明,ADC值能对水分子扩散进行量化,mADC值代表所选取ROI区域内水分子的平均扩散受限程度,minADC值则代表实性组织扩散受限最明显、细胞密度最大部分,可间接反映细胞增殖的旺盛程度。ADC图信号及ADC值可作为DWI的补充指标,有助于诊断。原发卵巢子宫内膜样腺癌在MRI上主要表现为附件区分叶状囊实性肿块,包膜毛糙、边界不清,实性部分呈菜花状结节或突起,在T1WI上主要为等信号,在T2WI上主要呈稍高信号,在DWI上均呈高信号,在ADC图上均为低信号,平均ADC值低于1.31×10-3mm2/s,增强后包膜及实性部分呈不均匀轻度强化;囊腔主要表现为多房样并伴有不规则条状分隔,囊液信号多呈均匀水样信号、增强后不强化。当出现以上MRI征象并伴有子宫内膜病变特别是早期子宫内膜癌时,应高度怀疑原发卵巢子宫内膜样腺癌,但最终确诊仍需依赖病理组织学检查。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