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雪氏病(Letterer-Siwe)又称急性弥散性组织细胞增生症,是一种急性进行性全身性疾病,主要引起皮肤、内脏器官和广泛的骨组织损害,多见于3岁以下的婴幼儿,3岁以上的儿童中很少见,很少发生于成人。发病急,进展快,病程短。主要症状为发热、皮疹及肝、脾和全身淋巴结肿大。常伴有进行性贫血、粒细胞和血小板减少。
病变很广,可累及全身各器官和组织,但以皮肤、脾、淋巴结和骨组织最为常见。皮肤病变多发生于胸背部,四肢较少。早期皮肤上出现少数红色或棕色小丘疹,以后可发展为广泛的斑丘疹或多数小结节,表面呈鳞片状,常溃破、出血。镜下可见皮肤表皮萎缩,过度角化,真皮表层有大量郎罕氏细胞浸润。皮疹为脂溢性,这种皮疹摸起来“挡手”,伴痒感。需做皮肤活检后确诊。
淋巴结、肝和脾均明显肿大,切面可有出血和坏死区。淋巴窦、肝窦和脾红髓内郎罕氏细胞大量增生呈弥漫性浸润,并可逐渐浸润邻近组织。
骨组织损害多发生于颅骨、盆骨和长骨。X线检查见骨质缺损。骨髓腔内可有大量成片的郎罕氏细胞增生,胞浆内常含有多少不等的脂质。
肺也常被累及,增生的郎罕氏细胞在肺组织内浸润形成结节状病灶,类似粟粒性结核,以后可引起肺纤维化和肺气肿。
勒雪氏病预后与发病年龄有关,小于2岁者病变进展很快,如无有效治疗常在数周或数月内由于严重贫血和全血细胞减少,并发感染或出血而死亡。



附一勒雪氏病例报道(作者:陈立新、王 莹、苏海辉、赵林胜等,勒雪病 1 例[J],临床皮肤科杂志):
患儿女, 2 岁。因头部、面部及躯干红斑、丘疹及结 痂 1 年,于 2016 年 4 月来我科门诊就诊。患儿 1 年前 无明显诱因头、面部出现绿豆至黄豆大水疱,逐渐增多 并累及躯干。大部分皮损散在分布,部分融合结痂后自 行脱落,未予治疗。1 年来皮损反复发作并进行性加 重,伴明显瘙痒。患儿发病以来,精神及饮食尚可,二便 均正常。患儿系足月顺产,发育正常,既往无特殊病史, 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
体格检查:全身浅表淋巴结未扪及增大,肝、脾肋 下未及。皮肤科检查:头皮、发际、耳后、躯干可见粟粒 至黄豆大黄红色或暗红色丘疹及斑丘疹,部分区域可 见出血性丘疱疹,皮损散在或群集分布,其上可见针 头至绿豆大瘀点、瘀斑及脓疱,部分上覆棕黄色或褐 色鳞屑性痂(图 1A)。背部可见皮损消退后遗留的点 状萎缩斑(图 1B),口腔黏膜未见异常。 实验室及辅助检查:血常规中红细胞计数 5.14×1012/L[正常值(4.0~4.5)×1012/L,以下同)、血红蛋白 (HGB)118 g/L(120~140 g/L)、血小板(PLT)354×109/L [(100~300×109/L]、降钙素原 (PCT)0.3%(0.108%~ 0.282%)、红细胞平均体积(MCV)73.9 fL( 80~100 fL)、 平均血红蛋白量(MCH)23 pg(27~34 pg)及平均血红 蛋白浓度(MCHC)311 g/L(320~360 g/L)。肝、肾功能: 尿素 2.0 mmol/L (2.5~8.21 mmol/L)、 γ-谷氨酰转肽酶 3.0 U/L ( 7~50 U/L)、总胆红素 3.3 μmol/L (5.1~18.8 μmol/L)、直接胆红素 1.3 μmol/L(1.7~6.8 μmol/L)及间 接胆红素 2.0 μmol/L(3.4~10.3 μmol/L)。红细胞沉降率 (ESR)47 mm/1h(≤18 mm/1 h)。外周血涂片示淋巴细胞比例增高。颅骨 X 射线检查: 颅骨可见多发骨质缺 损影,边界较清楚(图 2A、 B);胸部 X 射线检查:双肺 野清晰,左侧第一肋骨内缘形态欠规则(图 2C)。腹部 B 超:肝脏、胆囊、脾脏及胰腺均正常。 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真皮乳头水肿,真皮浅层可 见片状组织细胞样细胞浸润,细胞体积较大,核不规 则(图 3A)。免疫组化:CD1a(+)(图 3B)、S-100 蛋白 ( +)(图 3C)、CD3 散在( +)、CD20 少( +)、CD117 少量 ( +)及增殖核抗原(Ki-67)约 10%( +)。 诊断:勒雪病(Letterer-Siwe)。

耳后( A)及背部( B)可见黄红色或暗红色丘疹及斑丘疹,部分区域可见出血性的丘疱 疹,皮疹散在或群集分布,其上可见瘀点、瘀斑及脓疱,部分上覆棕黄色或褐色鳞屑性痂 图 1 勒雪病患儿头部及背部皮损

A、 B:颅骨可见多发骨质缺损影,边界较清楚;C:肺野清晰,左侧第一肋骨内缘形态欠规则 图 2 勒雪病患儿头颅及胸部 X 线片

A:真皮乳头水肿,真皮浅层可见片状组织细胞样细胞浸润,细胞体积较大,核不规则 (HE 染色 ×100);B:CD1a 表达阳性(SP 法 ×100);C:S-100 蛋白表达阳性(SP 法 ×100) 图 3 勒雪病患儿皮损组织病理及免疫病理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