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MRI从开始临床应用推广就一直饱受特异性低的质疑,这种状态直到2013年第5版美国放射学院乳腺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breast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BI-RADS)中确立背景实质强化(background parenchymal enhancement,BPE)的概念后才逐渐得以改变。有效控制或排除BPE干扰,使乳腺疾病的MRI征象变得简单而直观,可以显著提高乳腺MRI的诊断效能。正确认识BPE也可以提高对乳腺癌的风险预测、治疗反应与预后的理解。
根据BI-RADS提供的定义,BPE指正常乳腺纤维腺体组织的对比强化,在动态增强过程中表现为渐进性的强化,其发生范围和强化幅度因人而异、因时不同。一般认为BPE与雌激素水平密切相关,随着月经周期的变化而变化,在月经周期的黄体期最为显著而在月经期之后减弱消退,这也是乳腺MRI检查选择月经期后而回避黄体期的病理生理依据,目的是有效减少BPE的干扰,这对初学者非常重要。但是BPE范围和强度并不与月经周期性变化完全吻合,这一点给排除诊断带来一定的挑战。
对BPE影像表现的认识还在随着研究深入而不断的调整[5]。BI-RADS推荐用无(minimum)、少量(mild)、中等(moderate)、显著(maximum)四个水平评价BPE的范围和强度,同时也推荐用对称或者不对称描述其分布特征。而笔者在此基础上结合多年的经验,更愿意将BPE划分为典型和不典型。典型BPE的特征为双侧乳腺对称分布、单侧乳腺内周围分布、早期强化率<90%;而不典型BPE的特征为双侧乳腺不对称分布、单侧乳腺内随机分布、早期强化率>90%。前者属于乳腺的正常表现,包括对称弥漫分布的描点样强化;后者与非肿块强化的局灶分布、区域分布、多区域分布有交叉重叠,很难判读为正常而评估为2类甚至3类,择期随访或补充乳腺X线摄影排除可疑钙化是合理的处理建议。但是无论典型或不典型BPE,笔者认为都不应该出现平台型或者廓清型曲线,对应区域也不应该出现DWI高信号,否则应该纳入非肿块强化的病变范畴进行评估。也正是因为将这些非特异性分布的局灶、区域强化纳入到BPE范围,才显著降低了乳腺MRI不必要的高估和过度评价,提高了诊断的特异性。
BPE的存在给病灶的判断带来了很大的干扰。一方面,BPE可能掩盖强化程度较轻的早期病灶导致漏诊;另一方面,BPE模糊了病灶的边缘导致形态特征判读错误与高估病灶范围,导致这种现象的发生主要是错误地利用了动态增强的延迟期而不是早期图像。因此,要控制和排除BPE的干扰就必须深入了解动态增强的技巧。一般描述动态增强序列上病灶判读的时间窗在注射对比剂后90 s,由于K空间顺序填充的特征,这个时间实际对应对比剂注射后第2030秒,是对比剂首剂通过病灶血管床的时间,病灶因其富血供特征出现强化而BPE强化轻微,两者的对比差异是凸显病灶的关键。随着时间的延迟,对比剂再循环,BPE逐渐显著而病灶甚至出现廓清,两者的对比差异接近甚至消失,使病灶的分辨变得困难甚至不可能。所有BI-RADS描述病灶形态学特征的用词,都是基于此增强早期而不是其他延迟期的图像。与其说动态增强是为了显示时间-信号曲线,不如说是优化时间窗突出病灶与BPE的差异,消除BPE干扰使病灶显示更加直观而简单。
由此及彼,对BPE正确理解也为合理解释其他检查方式的影像表现提供了理论依据,因为BPE并非MRI的独有征象。核医学研究中,18F-脱氧葡萄糖和99mTc摄取同样受到BPE的影响,其诊断的敏感性高和特异性低与早期的MRI十分接近;笔者推测可能与核医学成像扫描时间长,成像的时间窗相当于MRI的延迟期,无法排除BPE的干扰有关。同样地,在当前进行的乳腺增强能谱成像(contrast-enhanced spectral mammography,CESM)和乳腺增强锥形束CT(Cone-beam CT,CBCT)研究中,如果能很好地借鉴MRI的BPE概念,无疑可以实现更好的质量控制和诊断效能。
当前的研究更多地将BPE与纤维腺体类型、乳腺癌的发病风险、BPE与乳腺癌的分子类型和治疗反应进行定量、相关分析和放射组学分析,对BPE的认识不足或者过度解释都可能导致研究方向的偏离,毕竟BPE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反应表现,但是这种正常的生理反应与激素水平等密切相关,期待这些基于大数据的研究将显著提高对BPE的认识,从而为乳腺癌的预测、诊断和治疗评价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