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期产后出血是产褥期的常见并发症,发生率为0.5%2%,它的治疗不同于普通产后出血,若不及时识别和正确处理,可能会发生大出血、休克,甚至危及患者生命。目前国际上缺乏晚期产后出血的共识或指南,因此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在2019年制定了首版《晚期产后出血诊治专家共识》,以加强医生们对晚期产后出血的重视和规范化处理。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吧。
病因和临床特点
晚期产后出血是指产后24小时至6周内出现的生殖道大量出血,出血量尚无界定,通常是指出血量超过产妇既往月经量。常见病因和临床特点如下表:

如何诊断?
初步评估
失血量和生命体征:因晚期产后出血常发生于院外,难以准确评估出血量,需仔细询问病史,并结合失血分级的主要参考指标,如心率、血压、呼吸、尿量、神经系统症状。
体格检查:注意子宫轮廓和局部压痛。

实验室检查
常规:血常规、凝血功能、C反应蛋白、β-hCG。其中β-hCG水平产后持续升高对妊娠滋养细胞疾病有鉴别意义。
微生物学:怀疑感染者行宫腔分泌物培养有助于确定病原微生物种类及选用敏感抗生素。
病理学:

影像学检查

如何治疗?
治疗方案取决于出血原因、严重程度以及产妇未来的生育要求,临床上常见的晚期产后出血处理情形主要有以下四种:
1、子宫复旧不全缩宫素起效快,但对产褥后期子宫不敏感。中药制剂的种类较多,常用的是益母草注射液,其中的生物碱可促进子宫收缩和新生血管生成。麦角新碱、米索前列醇、前列腺素制剂等强力宫缩剂的应用有限,但在持续大量出血时可以考虑应急使用。对于阴道长时间或大量流血、怀疑合并子宫内膜炎时给予抗感染治疗。
2、妊娠物残留间歇性阴道流血不多、占位灶血流信号不明显、无感染征象者,可给予促宫缩药并密切随访;对于占位灶体积大或血流信号丰富者,建议行超声引导下清宫术。产褥期清宫应注意操作轻柔及有效,刮出物送病理检查明确诊断。对于合并感染者,应先清除大块残留组织,避免过度搔刮宫腔造成感染扩散,术后继续应用广谱抗生素和子宫收缩剂,待感染控制后酌情二次清宫。
3、胎盘植入胎盘植入行胎盘原位保留或清宫后仍有部分植入病灶残留者,一旦发生出血,在充分备血条件下可尝试清宫术,如胎盘植入面积大或植入深度深甚至穿透、短时间内大量出血无法控制者,应果断行子宫切除术。
4、剖宫产术后切口愈合不良剖宫产术后子宫出血且超声提示切口愈合不良者,可先予促宫缩药、抗生素等保守治疗;若仍反复出血或再次发生大出血,需尽快手术。若子宫切口组织坏死范围不大,周围组织血供良好,可行病灶清创后缝合;如为切口严重感染、溃疡,组织坏死范围广泛,延及宫颈,应尽早行子宫切除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