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儿科初学婴幼儿(15公斤以下)腹泻补液
一.通过问病史就可以判断有无脱水:引起“摄入不足”或“排出增多”或二者都存在时,即可认为存在脱水;如本节要讲的婴幼儿秋季腹泻时的情况:临床有呕吐和/或腹泻以及因此而造成的进食、进水减少。
二.通过查体判断脱水的程度:轻度脱水:皮肤粘膜干燥、但弹性尚好;中度脱水:皮肤粘膜干燥基础之上,出现皮肤弹性差(一般用腹部皮肤,注意只捏起“皮肤”,不要带起皮下脂肪);重度脱水:在中度脱水体征之上,出现“休克”征象:手足湿冷、脉搏细弱、心音低钝、血压下降、脉压差减小、精神极差、神志常模糊、尿量极少等。临床常可见到介于二者之间的情况,那么在取补液总量时,也可取二者之间的值来计算。
三.脱水性质;在基层,从临床工作经验来看,在表现为病毒性肠炎的患儿补液时,按等渗性脱水来补就行了。
四.第一天补液总量:轻度脱水:90-120ml/kg; 中度脱水;120-150ml/kg; 重度脱水:150-180ml/kg. 临床上按这个量来补充,虽个别会显得不足,但绝大多数效果已经很满意了。
五.开始可记住每100毫升不同张力液体中所含糖(5%GS、10%GS)、盐(0.9%NS)、碱(5%碳酸氢钠)的量(为了更安全,取近似偏低的值,临床观察效果也不错):
注:张力:可以大概理解为每份液体里(0.9%氯化钠+1.4%碳酸氢钠)所占的比例,二者占½量,就是½张液,如此类推。


六.补液步骤及速度:
1.扩容:在有重度脱水时用:可取2:1液(加碱的等涨液),首剂用20毫升/kg,半小时—1小时(30-60分钟)输完(因常用计算方式为每毫升15滴,则20 X 15/ 60—-20 × 15 /30,可得5—10滴/kg.分),速度可记住为:每分钟、每公斤体重5—10滴,称为扩容速度;(如8kg患儿,补此组液时的用法可写为:ivgtt 40—80gtt/min)效果差、休克体征不缓解时重复半量1-2次。再无效时,请上级医师来吧,乡镇级医师,就转院吧。
如果无重度脱水时(现在严重脱水已经越来越少见了),此组补液可略过,直接开始下面的补液。
2.补充累计损失量:轻度脱水时累计损失量:30-50毫升/kg;中度脱水时:60-90毫升/kg;(重度脱水时:90-120毫升/kg.,此量包含扩容的量),
此组液体常占总液体量的⅓-½左右,在8-12小时左右补完,相当于每小时8-10毫升/公斤。以1毫升15滴来算,则如扩容时一样的计算,可得2—2.5滴/kg.分钟,可称为累计损失量速度.(如10kg的患儿:开此组液体用法时可写为: ivgtt 20-25gtt/min ),实际中远没有这么标准,但开始按这个速度严格书写,熟悉后再谈变通。
如果脱水接近于重度,则可在此组液体补充时,首先补1组⅔张液体200-300毫升左右,其余用½张液体,效果可能比直接用½张液体要好些。
注:此组液体补完前,通常尿很少,可不加钾。
如10公斤体重的患儿,中度脱水,则此组液体总量范围(60-90毫升/kg),根据脱水是中度中的轻、中、重来确定一个量,比如,你感觉只勉强达到中度脱水,则可选此组液体量为60毫升/公斤;也可根据情况选择70或者90毫升/公斤的量,补完此组液体,通常都应该有尿了。
在开始时,因为书上在补充累计损失量时,常提到说:先补充计算量的⅔;所以,我取每组液体范围中的最低值做为该组脱水的补充量,如;轻、中、重度脱水累计损失量的补充分别为30毫升、60毫升、90毫升/公斤体重,均约相当于该组最高量的⅔左右,补液效果可靠。等自己逐渐观察、熟悉补液、有自己的心得体会时,自可随意调整,只要有书本内容可以解释你的补液量、速方案即可。
3.继续损失量和生理需要量:第一天的总液体量,减去已经补充的累计损失量,剩余液体,有尿时加钾,在8-12小时补充完。可选择⅓张液体来补充(有时腹泻并不重,一天3-5次,但孩子吃得很少,则在补液时,张力可偏低,意在补充占更大比例的生理需要量。可选此组液的半量左右为¼张甚至⅕张,但一般来说,婴幼儿腹泻补液中,较少补充低于⅓张以下的液体)。补液速度为4-6毫升/kg.小时,即1—1.5滴/kg.分钟,可称此为生理需要量速度。(在补充能量、低⅓张以下张力液体时,常用此速度,过快补充低张力液,可能引起脑细胞水肿而出现顽固的抽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