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一位焦虑的母亲说起
不到两个月时间,2岁男孩琦琦被母亲带来看诊三次,揪心于她的孩子是否患有孤独症(自闭症)。
每次到访,妈妈先拿出电脑,打开琦琦在家活动视屏给我看,并绘声绘色描述令其担忧的孩子表现及可疑行为,再拿出孩子行为观察记录滔滔不绝絮叨开来,语词中不时夹杂着极“专业”名词:“我的孩子迄今对视回避、平行游戏、缺乏主动语言、镜像言语、刻板动作、共情缺失、感统失衡、感官刺激…云云”,说着说着泪奔不止,真让我晕~~
更甚,此前,她还带着琦琦看过好几家医院的名医生,做过各种医学检测,包括遗传、影像学、脑电图、血液生化以及各类行为评定量表等,花费之多自不在话下,光是给我出示的诊断结果就有:①发育迟缓;②疑似孤独症;③非典型孤独症;④正常;⑤孤独症待排除等等不一而足,资料之丰富,令人眼花缭乱。
这些结果加深了这位母亲的恐惧,焦虑不堪、不断对号入座,于是踏上了不停寻医求诊之路。
记得母子俩初次来访,我看着琦琦的行为,凭职业敏感,压根没觉得有啥问题,孩子径直走到游戏区与研究生们玩耍起来,且互动不错,有来有往。出于慎重,我走到琦琦身边仔细观察,并参与到游戏中一起玩耍,最后根据孩子的表现,排除了孤独症。
不料,孩子母亲用惊异眼光盯着我,不相信琦琦被诊断“不是孤独症”!为此又花费个把小时咨询指导,母亲才满是狐疑的带孩子离去。
接着有了接二连三的来访,每次免不了绘声绘色重复前述情况,说出更多可疑症状依据,以至于我无奈的问她:“是不是我给出孩子孤独症的诊断,您才放心?”,母亲急忙道:“不是不是,我是怕孩子被误诊,耽误了康复治疗…我真的很害怕,拿网络和微信群里的描述对着看,越看越像,加上有其他医院的判断,我觉得孩子就是孤独症,现在不知怎办是好,我好绝望…”,又是泪流连连…由此,我联想到一种“孟乔森综合征”,或叫“代理样佯病症”。
令人欣慰的是,半年后,琦琦母亲高兴不已地打电话来说孩子完全正常,已准备入幼儿园了。
代理性佯病症
其实,琦琦母亲的这种情况并不少见,以至于出现所谓的“代理性佯病症”,坚信自己或是孩子有病,而且言之凿凿,常年不停奔波于求医诊疗过程中。
“代理性佯病症”又叫孟乔森综合征(Munchausen syndrome),指父母捏造或夸大儿童疾病到医院或相关健康保健机构寻求诊断和支持,有时夸大孩子的症状和实验室检验结果。
这种父母会在孩子身上有意无意地制造出某种伤病来,再尽力去照顾、治疗孩子,以此来满足自己“关爱”孩子的愿望,获得一种扭曲的成就感。
美国临床儿科学会报道,父母所致的孟乔森综合征包括:给孩子注射胰岛素、假血尿、假发热、假窒息、各种输液、静脉注射引发多重感染等。严重时,父母的过度求助医疗行为会导致儿童明显病态、死亡及其它严重障碍。而较轻案例中,病态认知使儿童逐渐相信自己的“病态角色”,进而导致其成年后的疑病症、Munchausen综合征、过度住院等行为。这容易使孩子产生过度依赖、易感、疑病、寻求关注、动辄病倒请假、不停服用各种药物等,成年后竟然也具有同样病症倾向。
孟乔森综合征早先描述于成人的一种人格/行为障碍,指当事者通过描述、幻想疾病症状,假装有病乃至主动伤残自己或他人,以取得同情的心理疾病。因此它还有求医癖、住院癖、佯病症等俗称。此病得名于一位叫Freiherr von Münchhausen的德国男爵,他虚构了许多自己的冒险故事,如在月球上漫步,拽着自己头发使自己升空等。1951年,一篇发表在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上的文章,第一次用孟乔森综合征命名了这种病症。
临床发现,由于母亲的怀疑过度,使孩子可能接受不必要的治疗过程、实验室检查甚至手术,孩子也可能会出现假象体征、症状和实验室数据,从而导致误诊和过度医疗介入。
匪夷所思的是,诊断和治疗过程中,通常父母十分配合和积极接受治疗;极端情况下,父母可能通过各种途径学习掌握大量有关的医学知识与实践,因此向医生描述起孩子的症状来,几乎天衣无缝、无懈可击,或使用大量的专业名词术语,轻易获得医生的信任而下诊断。
成人患者的表现
孟乔森综合征成人会表现人为制造个人疾病,了解疾病相关知识,经常住院,经常要求药物治疗,故意弄伤自己,不断使伤口感染,不让手术伤口愈合,服用泻药,呕吐等。为了改变实验室检测数据,他们可能提前服用类固醇、打胰岛素、服甲状腺素、尿液里加肾上腺素或血液、服用利尿剂、摄入大量盐、吃大量蛋白粉等。
他们住院期间很少或没有探访者,但其情况与“疑病症”有所区别,后者是虚妄怀疑自己得了病,而前者是希望自己得病,并且“制造”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