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皮肤可以出现水疱、脓疱、糜烂、溃疡等病变,病因广泛。对于少见的、不能识别的皮损,医生应认真地了解孕产妇围产期病史,对新生儿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和系统的鉴别诊断,尽早咨询皮肤科,以进行相应检查和治疗。

病例介绍
新生儿,男,系第1胎第1产,胎龄39周-2,阴道分娩出生,出生体重3750 g,生后1和5 min Apgar评分均为10分。新生儿母亲年龄29岁,无妊娠期合并症及并发症,既往无慢性病、传染病等病史,无不良嗜好。孕期正常产前检查,各项检查均未见异常。新生儿出生后即发现其左手示指第2掌骨背侧皮肤有椭圆形水疱,大小约0.5 cm×1.0 cm,水疱内液体澄清。嘱皮肤保持清洁,生后3d水疱自行吸收结痂(图)。母乳喂养,吃奶等一般情况良好,随母出院。
问题1:如何诊断?
新生儿吸吮性水疱是一种并不常见的新生儿良性皮肤改变。新生儿吸吮水疱是胎儿出生前在子宫内由于反复强有力地吸吮同一部位所致。出生后在拇指、示指背部、手背、前臂背侧等部位可见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皮损,可为单侧或双侧。
吃奶、反应情况良好,无发热及体温不升等感染症状,经常主动吸吮患部皮肤。追溯母亲孕产史均无明显异常,无宫内感染,新生儿症状不符合其他皮肤疾病,结合临床表现,符合胎儿宫内吸吮所致水疱,诊断为新生儿吸吮水疱。
问题2:新生儿吸吮水疱的流行病学?
新生儿吸吮水疱的发生率约为0.42%,甚至一些研究表明发病率高达10.3%。
问题3:新生儿吸吮水疱的鉴别诊断包括哪些?
新生儿吸吮水疱由于临床并不多见,一旦出现后易被误诊为其他新生儿皮肤疾病。感染是新生儿疱疹性疾病的最常见原因,而吸吮水疱是吸吮外力所致,其皮损表现易与新生儿大疱性脓疱疮、大疱性表皮松解症、新生儿单纯疱疹相混淆,应注意鉴别。
1.新生儿大疱性脓疱疮
当新生儿吸吮水疱内液体由澄清变为黄色时,需要与大疱性脓疱疮相鉴别。大疱性脓疱疮好发于出生后410d,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所致,表现为面部、躯干及四肢皮肤突然发生大疱,疱液开始澄清,后浑浊化脓,水疱周围红晕,疱壁较薄,易于破裂,破后可露出鲜红色湿润的糜烂面。病变发展迅速,数小时或12d即可波及大部分皮面,黏膜亦可受累。开始无全身症状,之后可有发热或低热,常有绿色泡沫便,部分可并发败血症、肺炎、肾炎或脑膜炎,甚至死亡,具有传染性。
2.新生儿大疱性表皮松解症
大疱性表皮松解症是一种少见的以皮肤水疱或大疱为主要表现的先天性皮肤病。根据其诊断和分类标准的可分为单纯型、交界型、营养不良型和 Kindler综合征4种类型,共同特点是皮肤或黏膜受到轻微伤或压力后即引起水疱,皮损易发生在四肢、关节等部位。新生儿出生后即可出现,皮损呈局部蔓延或反复出现,难以愈合,病死率高。
3.新生儿单纯疱疹病毒感染
新生儿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多由于母体的风疹感染所引起,可于宫内、产时和产后感染新生儿,出生时无异常,多在生后510d发病,表现为全身散播(即全身型)和局部病变(即局部型)。多数全身型新生儿皮肤可见成簇疱疹,发生在先露部位,疱疹基底呈红色,边缘清,直径13mm,偶可发展为大疱,直径>1cm。局部型病变局限于皮肤、眼及口黏膜、肺脏,可引起神经系统症状,感染神经系统后病死率可达80%,幸存者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
问题4:新生儿吸吮水疱如何治疗?
★水疱完整未破溃者可不处理,待其自然吸收,干结脱落。
★新鲜破溃者可予0.5%碘伏消毒,外涂金霉素眼膏,数天后结痂脱落。
★陈旧性皮损确诊后无须处理。
★由于新生儿出生后仍倾向于吸吮原皮损部位,需要注意局部皮肤保护,避免二次损伤。
文献报道及本病例均表明,新生儿吸吮水疱愈合良好,属可自愈的良性皮肤病变。查阅本病的相关文献,目前尚未见到与围产期病理状态或新生儿其他疾病的内在病理联系。产科医生临床上遇到类似病例,宜尽早做出正确的识别,有助于减轻父母的担忧和减少潜在的医疗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