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早产儿尤其是胎龄25周以下的过超早产儿,救治难度大,死亡率和致残率较高。现有救治手段难以根本解决超早产儿救治瓶颈问题。人工胎盘是一种期望人为提供母亲子宫功能,以维系早产儿娩出后正常发育的技术,为打破现阶段超早产儿救治困境带来了希望。

人工胎盘的原理
人工胎盘是在胎儿循环的基础上通过血管插管建立心肺体外循环,利用体外氧合器使患儿的静脉血进行充分气体交换后再回输至患儿体内参与循环代谢,同时可通过心肺体外循环通路为患儿提供生命活动所必需的营养物质和电解质等,部分或完全代替患儿肺功能,使不成熟肺组织得到充分的发育。
人工胎盘必须达到以下目标:
(1)维持胎儿循环和胎儿氧分压;
(2)取代对肺机械通气的需求;
(3)模拟无菌的宫内环境;
(4)允许正常的基于人工羊水的胎儿呼吸和吞咽;
(5)能维持持续生长和器官发育成熟。
目前研究现状

PartridgeEA, DaveyMG, HornickMA,et al.An extra-uterine system to physiologically support the extreme premature lamb[J].Nat Commun,2017,8:15112.
UsudaH, WatanabeS, SaitoM,et al.Successful use of an artificial placenta to support extremely preterm ovine fetuses at the border of viability[J].Am J Obstet Gynecol,2019,221(1):69.e1-69.e17.
美国费城儿童医院研究组通过对无泵型动脉-静脉转流人工胎盘的改进,将胎羊人工胎盘支持时间进一步延长至4周,且胎羊发育正常,这使得人工胎盘距离临床实际应用又进了一大步。
氧合器是实现气体交换的核心组件。由于胎儿体质量小,需要预充量小、效率高的氧合器来达到良好的气体交换效能,并尽可能减少对循环的影响。
美国费城儿童医院研究中采用了Bio-Bag的创新性设计,将胎羊剖宫产取出后密封于其中,并充入无菌人工羊水,采用带有过滤器的泵维持羊水的循环,很好地解决了感染问题。
心肺体外循环导致的凝血和血栓形成,是导致人工胎盘支持失败和死亡的重要原因。对人工胎盘支持中的抗凝研究一直是技术难点。
人工胎盘与常规ECMO很大的区别在于其必须维持胎儿的正常生长发育,因此营养支持就成为很重要的内容。由于建立了血管通路,营养供应可通过含糖、脂肪乳、氨基酸、微量元素等的高能量静脉营养液补充解决。在人工胎盘支持期间,需要定期监测血糖,维持血糖在正常水平(胎羊)200~400 mmol/L。
目前面临的难题
(1),人工胎盘技术目前进行的动物研究大部分采用的是羊,人工胎盘技术支持时其胎儿体质量1.5 kg左右,而胎龄25周人类胎儿体质量仅500 g左右。人工胎盘技术要走向临床,仍存在小型化难题。近期日本一项研究,已将人工胎盘技术支持胎羊初始日龄降至95 d(足月为150 d),这些胎羊体质量600~700 g,约相当于人类胎儿24周,并成功支持120 h,这使得人工胎盘技术距离临床应用更进了一步。
(2),人工胎盘技术支持需要维持胎儿在胎儿循环状态,故必须在剖宫产下将胎儿取出后立即进行。一方面,对部分已经分娩的超早产儿而言,可能因来不及行人工胎盘技术支持而失去机会。另一方面,对于未分娩发动的超早产儿,判断剖宫产手术时机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3),人工胎盘技术技术如果一旦临床应用,将对超早产儿救治带来革命性的改变,故必然也带来一系列的伦理问题。如何掌握人工胎盘技术的适应证,人工胎盘技术的规范流程,人工胎盘技术对于胎儿发育到底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等问题,均需要在严格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基础上,进行慎重考证,以确保其安全,真正造福这些超早产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