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影像学检查的报告结论中常出现BI-RADS的分类,患者乍一看很困惑、觉得一头雾水。其实,BI-RADS分类是美国放射学院的“乳腺影像学报告和数据系统(Breast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的英文首字母缩写,是全世界都接受的一套标准,按照这套标准评价乳腺病灶恶性可能性,既方便不同检查之间互相印证、也方便医生按病灶的风险进行恰当的管理。BI-RADS分类共分为“0-6”7个类别:
(1)BI-RADS 0类:当前影像学资料提供的信息不足以做出诊断,需要进一步影像评估;
(2)BI-RADS 1 类:阴性,没有病灶;常规筛查方案随访;
(3)BI-RADS 2 类:良性;常规筛查方案随访;
(4)BI-RADS 3 类:良性可能性大,恶性风险>0但≤2%,需两个短期随访(6个月1次);随后1年1次至2年;
(5)BI-RADS 4 类:可疑恶性,恶性风险 >2%,<95%;需组织学诊断(活检);
4A: 恶性可能性>2%,≤10%
4B:恶性可能性>10%,≤50%
4C:恶性可能性>50%,<95%
(6)BI-RADS 5 类,恶性可能大,恶性风险≥95%,需组织学诊断(活检等);
(7)BI-RADS 6 类:经活检证实的恶性病变。
医生会综合各种乳腺检查的结果中BI-RADS 分类,对4类及5类的病灶进行活检。有时会出现钼靶报告和超声、磁共振报告左右不一致的情况,如前面例子中的焦女士,钼靶说左乳钙化、超声和磁共振说右乳肿块,这里不是医生搞错左右,而是因为钙化在钼靶上显示最清楚、超声和磁共振通常很难清晰看到微钙化,而超声和磁共振上看到的肿块在钼靶上容易被腺体遮挡而难以发现;所以综合来看两侧乳房均有病灶,需要分别根据BI-RADS 分类决定下一步的处理。